跨街雕刻 周朝(公元前770年)就有都城制度:“匠人營國,方九里,旁三門,國中九經九緯(街道),經涂九軌,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。”元朝和明朝初建北京城時,仍本著歷代“前朝后市”的法則:十里長街,中間皇宮,左邊太廟,右邊社稷壇,并分別在宮皇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十字路口處開辟市場。故而西四牌樓的正匾為“大市街” 。兩側的匾額上題有“履仁”、“行義”。自漢朝以來就有所謂“棄市”的規矩:“朝服斬于市”, 即在鬧市殺人以儆眾。而殺人目的乃是為了“履仁”、“行義”也。明末楊士聰所撰寫的《甲申核真略》一書中就明確的記載著這件事:“西四牌樓者,乃歷朝行刑之地,所謂戮人于市者也。”直至明亡前夕的二百多年的時間里,一直是把西四牌樓作為處決罪犯的場所。直到清朝才改到外城的“菜市口”去殺人。 北京的東單牌樓、西單牌樓、東四牌樓、西四,是新中國建國后首批被拆掉的牌樓。雖然這些牌樓早就沒了,但地名仍是以牌樓為由頭的名字:東單、西單、東四、西四,沿用之今。
無論是單牌樓還是四牌樓都屬于街牌樓,它們都是沖天柱式的木牌樓。所謂“沖天柱”就是樓柱超過樓頂,直指天空。沖天柱街牌坊最多的要數成賢街了,不長的街道就有四座木牌樓。成賢街之所以牌樓多,是因為孔廟和國子監都設在這里。國子監元代為太學院,明永樂年間改為國子監,是皇族子弟和國外留學生上學的地方?讖R為祭奠至圣先師孔子的廟宇,這么神圣的街道自然要建許多牌樓。 前門大街的牌樓俗稱“五牌樓”,或五。并非五座牌樓,而是六柱五間五樓十二戧桿的大牌樓。解放初牌樓后是護城河,河上有正陽橋,五牌樓的匾額上書有“正陽橋”三個大字,所以五牌樓也屬于橋牌樓。2001年重修的前門牌樓,為了適應城市交通的發展,改為了兩柱大跨度五樓牌樓。新的牌樓寬22米,沖天柱上的“毗盧帽”頂高14.95米。雖然在設計時參照了老牌樓的外形,盡量保持原有的風格。但是原來的牌樓有六柱五門,為了不影響交通,中間的四柱改為垂花,距離地面6.5米,比老牌樓更氣派。
|